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学院文库 > 阅读专区

告别叔本华——《叔本华的治疗》书评(姚丹)

    2013年12月09日    来源:

告别叔本华——《叔本华的治疗》书评

 

中国EAP学院实战型心理咨询师提升课程北京落地组:姚丹

 

多年前考研时,《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一章是关于西方哲学的,具体讲了多少位哲学家,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对叔本华、尼采、黑格尔哲学的枯燥和晦涩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对于哲学我丝毫不感兴趣,抱着赌考试不会考的心态跳过那些章节。如今,却又开始看《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治疗》这样的书籍,虽说是心理学小说,但是心理学和哲学本来也是近亲。某一瞬间,甚至有时光穿梭之感,用郭聪荣老师的话,“欠下的,总是要还的。”也许,是加倍地还。

还是老惯例,来个简介吧。《叔本华的治疗》中有两条线,现实和历史在这个故事里交汇。六十五岁的医生朱利斯,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自己身患黑色素瘤,生命只剩下一年时间。面对死亡带来的震撼,他开始在惊恐中思索生命的意义,他希望把正在进行的一个团体治疗做完,既为了治疗别人,也为了治疗自己。他回首自己的治疗生涯,想做一个回访,看自己是否真的对患者有用,于是打电话给多年前的一位患者菲利普,多年前,菲利普有严重的性上瘾,每天沉溺于猎艳行动。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无人,却取得了“哲学咨询师”执照,希望通过600小时的督导成为咨询师,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解答一切困惑。他需要朱利斯的督导,而朱利斯的条件是,菲利普必须参加团体治疗。他的加入,宛若一颗特殊的石子,在团体里激荡出一阵阵不断扩大的涟漪。菲利普是叔本华的“现世版本”,他大段背诵和运用叔本华的思想,在关键时刻给团体成员带来反思。历史人物叔本华的一生也在这个故事的另一条线索里得以呈现。随着团体治疗的深入,每个人的疑惑都获得了解答,朱利斯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而菲利普也在三年后开始了咨询生涯。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哲学有这样的治疗功效。心理咨询过程本身迂回曲折,伴随着思维的交织、碰撞,有时甚至像两把看不见的剑在空中飞舞,思维赋予语言力量,两者的结合可以兵不血刃。但是,我又有疑惑,如果哲学思想这么强有力,那为什么哲学家们却过着如此没人性的生活呢?叔本华一生深居简出,对人尖刻而冷漠,一生未享受过家庭温暖、爱情、婚姻的美好,陪伴的他的只有一条狗。他过着刻板、简单的生活,同样的时间写作、吹笛、游泳,同一家饭店用餐,一人付两份餐费……性格方面,他过度猜疑、敏感、愤怒、傲慢,无法与人正常相处,他这样的症状与哲学家的平静难以相容。如果他活在今天,他这样的人当然需要心理治疗!故事里的菲利普亦是如此,他接受朱利斯长达三年的个人心理辅导,但毫无效果,最终主动放弃治疗,他将目标转向了叔本华,他相信世界上伟大思想家的集体智慧能够治疗自己,因为他们同样理性,他刻意的按照叔本华的生活方式,独处,每日阅读思想家的作品,避免日常琐事的干扰,通过下棋或听音乐冥想。他们在哲学的笼罩下毫无人性地生活着。

叔本华的时代没有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的很多思想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叔本华那,没有叔本华,也许就没有弗洛伊德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可是对于现实中的菲利普呢,他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可以从心理治疗中获益,可他却是朱利斯最大的败笔。朱利斯并不是亚隆笔下无所不能的咨询师,他也有失败的经历,比如治疗三年而无果的菲利普。实际上,菲利普并不认为完全无效,起码他记住了两句话。一次是菲利普向朱利斯描述自己典型的夜生活:调情、结识、晚餐、上床……然后问朱利斯对此是否感到震惊或者厌恶,朱利斯只是说这样的夜晚听起来很无聊。另一次,朱利斯建议菲利普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他喜欢打炮”,而这同样适用于菲利普的爱犬。这两句话令菲利普意识到自以为刺激的生活是多么空洞乏味,下决心改变自己,而后投入到哲学的怀抱。

叔本华到底是怎么治愈菲利普的?

叔本华在两百年前就告诉他,性驱力令人敬畏,是内在最基本的力量,是使我们想活下去和繁衍后代的意志。这个力量不会平息,也无法用理性来压抑。他描述性渗透到每一件事中,看看天主教神父的丑闻,看看每一种身份的人、每一种专业、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年龄层。这些让菲利普第一次觉得全然被了解。

叔本华还指出,我们注定在此生中不断地转动意志之轮:渴望某种东西、得到他、享受短暂的满足感,然后很快觉得无聊,接着必定追求下一个“渴望”。想通过满足欲望获得平静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完全跳出这种循环。全然接纳自己最深处的本质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渴望,然后想办法决绝一直,把目标放在纯洁的理想世界。

就这样,按照叔本华的做法,菲利普走出了欲望的牢笼,告别了性成瘾。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朱利斯三年的心理治疗都比不上一个死了两百年的人的思想。但是叔本华的思想的确已经深入菲利普的心中,他成为现实生活中叔本华的代言。朱利斯的团体成员生活中有各种难以解决的麻烦。瑞贝卡的痛苦来源于对容貌的执著,她曾是舞会的女王、家中的女王、选美的赢家,现在无法接受容颜老去的现实。这时候,菲利普对瑞贝卡的回应是叔本华的“快乐三来源”,一个人是什么,一个人有什么,一个人在别人眼中代表什么。他鼓励我们关注第一个来源,而不要依靠第二个、第三个。因为后两者会离我们而去。“拥有”具有一种相反的要素,“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常常反过来拥有我们”。

菲利普在这个团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他抛出去的几句哲言,击中要害,使整个团体陷入沉思。他背后的叔本华似乎无所不能。

可是,如果叔本华的思想真的无所不能,那叔本华本人不会存在那么多矛盾的地方,享受寂寞却备受寂寞和孤单折磨;看不起名声却坚信自己会名声大作;追求平静又性格暴烈。。。菲利普呢,随着团体治疗的深入,表明的平静已经掩饰不了内心的躁动,沉寂多年的内心,终于再次跳动。十二年没有与人一起吃饭的菲利普开始与人接触,说话时盯着天花板的菲利普敢正视别人的眼睛……慢慢地,他再度“进入生活”。终于,在倒数第二次聚会上,菲利普终于承认治疗就是为了让人表里一致,而这就是他需要治疗的原因。他敞开心扉,满含泪水,坦言“我为生活建造的思想大厦缺乏暖气,团体是温暖的,这个房间是温暖的,但我的居处却像北极一样寒冷。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内心充满盲目的愤怒,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没有一个人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再一次听到冰川融化的声音,就像《心灵捕手》中的那一句“不是你的错”。冰川深处有一个声音,“嘭”的一声,一切都已经不一样。自此,外面的壳慢慢脱落,真正的一个人成长起来。

在读的过程中,我曾经困惑,治愈菲利普的到底是什么?是叔本华的思想还是学会“表里如一”?其实这个困惑的深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菲利普,都有无数的欲望,面对这样的欲望,我们是找到办法禁止它,还是接纳这样的自己?

叔本华的思想自然有他的道理,也看起来没错。“几乎每个人的一生的命运都是工作、忧虑、劳苦、烦恼。但如果所有欲望一升起来就立刻被实现的话,人会如何度过人生、运用时间呢?如果人类社会是乌托邦,每一件事都会自动完成,天上飞的是已烤好的鸟,每一个人都立刻找到意中人,彼此相处也毫无问题,这些人就会死于无聊或者干脆上吊自杀,否则他们就会相互争吵、打架、谋杀,造成更大的痛苦。”没错,不能每个欲望都很容易就满足,但是我们的确又在需要和满足的轴论上旋转,我们追求一个又一个的欲望,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高的职位,更多的享受。。。实现后得到短暂的满足,然后几乎立刻就开始觉得无聊,于是再次行动,追求新的欲望。所以,我们好像生活在无休止的循环中,缺乏、满足、无聊、再度缺乏……

看透这些,是要像佛教徒那样禁欲来获得心灵的平静还是像菲利普那样做一个思想的怪物?团体小组的一开始,菲利普是那个被叔本华“治好”了的角色,企图通过叔本华的思想帮助其他的人。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远离痛苦。再后来,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情感被激活后,“叔本华的外壳”破裂了,一个真正的人才成长起来。

回过头来,在这个过程里看看自己。我们认识叔本华,看见自己的愚蠢贪婪、痛苦软弱、无助绝望,努力摆脱欲望的枷锁,逃离欲望的牢笼。然后,我们离开叔本华,拥抱人间的生死爱欲,悲欢喜乐,感受其中的细微的温情。

走近他,然后再离开,才是一个完整的疗程。

 

 

                               10月9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