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研究应用

做高效能心理咨询师

——浅谈咨询过程的专业设置

作者:毛晓英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责任编辑:姚丹

                                       前言:咨询不同于聊天——关于专业化设置

心理咨询在中国尚属新兴行业,很多求助者不理解为什么“聊天也要付钱”;加上当前从业咨询师鱼龙混杂,很多咨询师对整个咨询过程缺乏专业设置,导致求助者体会不到咨询的专业性;缺乏专业化设置也是导致心理咨询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咨询师为体现专业性,频繁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这样做刚开始可能有助于赢得来访者信任,但从长远来看,使用求助者听得懂的、“神入”的语言才是最有帮助的。随着咨询经验不断增加,咨询师会越来越淡化技巧,追求一种“人剑合一”、润物细无声的咨询方法。然而“外行看热闹”,除非你是名家大师,否则你“沉默”之类的技术在不是内行的求助者看来,很可能就是无能的表现。咨询过程的专业设置可以解决上述难题。对初学者来讲,从专业设置开始做起,会加快成为高明助人者的步伐。
“高效能”和“专业设置”是相辅相成的。咨询师作为助人的“工匠”,专业化设置既能体现专业性,也能使咨询更具效能。通过专业化设置提高咨询效能,是出于求助者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也是做高明心理咨询师的追求。
 一、有效的前提——首次20分钟筛选个案
心理咨询是付费的,但是在进入付费程序之前,需要进行个案筛选,这个过程一般在20分钟左右,有条件的机构可以让专职客服来做,分四个步骤:
一是互相了解基本情况。一方面咨询师主动介绍自己,回答求助者想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咨询师以询问或填写表格的方式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如姓名(可用化名)年龄文化职业婚恋情况、民族宗教、家庭情况等。还需要了解既往病史,尤其是是否看过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还有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情况,这个了解可以筛查出精神病患者前来咨询的情况。
二是判断是否属于咨询范围。很多求助者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有些诉求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比如找不到工作让帮忙找工作,这就需要进行一个筛选。我们可以帮助做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但找工作一定不是心理咨询范围。还有一些是伪问题,比如笔者接触到乱伦问题的咨询,大部分都属于性幻想,不是现实,若不作判断和筛选,就很可能成为别人性幻想的发泄对象。一般这种情况我会建议双方一起来做咨询,如果他是假的,就会打退堂鼓。
三是预估能否帮到求助者。首先,要看咨询师和求助者是否匹配,考量交流是否顺畅、价值观是否存在严重的冲突。一般来说,咨询师只有让自己处于舒服的位置上,咨询才能顺利进行,不必勉强去做自己很抵触的个案,遇到这样的求助者首次就可以转介。其次要看自己能力范围内是否可以帮到他。虽说可以和个案一起寻求解决办法,但是为了保证咨询的有效性、维护你的声誉,还是要有个预判,如果是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疑难杂症,就需要审慎接案。
四是“培训”求助者。咨询师有必要向求助者说明什么是心理咨询,比如咨询时间、“助人自助”理念等。可以在签订咨询协议的过程中,说明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任务。 比如求助者一定要主动探索自己的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等。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提醒求助者咨询的扰动可能会打破他原来生活的惯性,改变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还需要家人的支持等等。
        二、目标分解——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大部分求助者的困扰都不是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的,在咨求关系还没建立好的时候,开始一两次咨询假如没能让求助者觉得有效,他可能对咨询产生怀疑继而中断咨询。因此,需要把大目标分解,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理念,每次解决一个小问题,或只谈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些求助者刚开始咨询时并不很明确自己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另一些求助者问题太多,咨询中经常会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容易让咨询师无所适从。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理清思路,找到他想要的目标;对于问题很多的求助者,要帮他找到当下最想解决的那个问题。可以和求助者协商,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每次只讲问题的一个方面,先从“你最想解决那个问题”或者“你最想要倾诉的那个部分”开始说起。
有的求助者只是来倾诉的,那么这个“倾诉”也可以成为咨询目标。咨询师可以提示说,那这次咱们就是了解初步的情况,你宣泄一下情绪……咨询师一定要做好回应,把目标拎一下。否则他会感觉都是他在说,你什么也没做。你拎一下呢他会觉得,噢,原来你是有设置的,跟普通朋友间的倾诉是不一样的。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的好处:一是体现有效,有助于咨求关系;二是增强咨询效能,避免无的放矢;三是控制节奏,避免杂乱。做一个高效能咨询师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尽可能快地解决问题。节奏的把控很重要,过快,求助者跟不上,则适得其反。通过每次一个小目标的设置能让咨求双方让的节奏基本一致,咨询师能够引领他。
三、让每分钟都物有所值——时间的设置
从某种程度上看,咨询师卖的是时间。心理咨询一般是每周1-2次,每次50—60分钟。咨询时间的设置是咨询有效机制之一。该设置看上去简单,实际操作中却会遇到各种状况,有时候也不能太刻板。举几个例子:
遇到滔滔不绝的求助者怎么办?咨询的50分钟或60分钟是一个完整的时间,如果预计求助者可能超时,那么咨询师可以提前十分钟对他有个扰动,应该留一个收尾的时间。例外的情况是:咨询过程触动了求助者深层的东西,突然中断可能会对他造成伤害。就好比求助者的伤疤被揭开,但是你没作任何处理,你说时间到了咱们下次谈,回去后他的伤口会感染,你可能对他造成二次伤害。这种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咨询师需要和求助者协商,看看是否需要再加半个小时,然后可以让他继续,但是一定要按照时间另外加付咨询费,以避免求助者不必要的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加时只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偶尔为之,不能每次都加时,这样就失去了意义,而且会显得你不够专业。
遇到每天打扰的情况怎么办?咨询一般每周1-2次, 但是有些求助者两次咨询中间经常给你打电话发短信,一点事都向你报告,让你出主意或求安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向求助者说明这一周是他自我探索和完成作业的时间,有问题下次咨询一起讲,跟他说“这是个机会可以让你学会不过分依赖别人,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如果他真的觉得很需要,也可以协商本周增加1次正式咨询。
例外的情况:有的求助者频繁打搅你,是因为他对问题的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处于应激状态之中,对这样的求助者,就不能简单地拒绝给他任何回应。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个案,表面上看是普通的配偶外遇问题,但由于求助者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导致她处于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求助者在应急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是需要经常性地陪伴的,每周1次咨询对她来讲真的是一种煎熬。虽然遇到这种个案的几率不是很高,但咨询师应该有个觉察,如果求助者过于频繁地打扰、并伴有情绪经常失控,那就需要考量是否应激反应之类的了。
时间多出来了怎么办? 咨询时间也会有多出来的时候,多出来了,你不提,或者没话找话拖时间,会显得你不够真诚、不够专业。一次咨询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长期咨询按疗程付费的求助者,可以通过预设来避免时间多出来。比如咨询后期由每次1小时改为每次半小时;由每周1次慢慢减至半个月1次、1个月1次,为结束咨求关系作准备。真有时间多出来了,双方都觉得可以结束了,咨询师可以果断结束,多出来的咨询费怎么处理双方可协商,或者退给求助者,或者留作下次咨询使用。但咨询师一定要主动提一下,因为我们卖的是时间。
四、及时实践和改进——关于作业、小结和反馈
1、作业的设置:初学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咨询室里很有效的咨询为什么出了咨询室就没用了?求助者在咨询的1小时内似乎改变很多,但一周之后、一个月之后发现他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不是每个求助者都能积极主动地着手解决他们的问题,人都是有惰性的,何况改变会带来痛苦、他需要承担起责任,这个过程比维持现状容易多了,所以很多求助者都是缺乏行动力的,会以心理问题为借口逃避面对现实。但是他很可能把责任推给咨询师,说你的咨询无效。
如何让咨询室里的1小时功效延伸至1周,作业的设置不可少。咨询结束前,咨询师应该给求助者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其将咨询室里领悟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在实践中运用,促进真正的改变。比如每周4次每次半小时锻炼的作业,能改善抑郁情绪;写出自己20个优点的作业,可以让低自尊者重新认识自己;对处于失恋痛苦中的求助者,你可以让她“陪伴自己”等等。有些作业是根据求助者实际情况设置的实践环节,我曾经让一个异性交往障碍的女孩在一个暑假里去男装店当实习店员,效果很好。
2、小结和反馈: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陪伴求助者改变的过程,这个改变不管是对于求助者还是咨询师,都是不断修正和改进的过程。为了达到更有效的咨询,整个过程有必要设置一些反馈环节,主要是每次咨询前的反馈和结束前的小结。每次咨询开始前要让求助者反馈作业完成情况,说说自己在一周内有哪些进步,哪些不足、征询本次咨询的小目标。
小结包括每次咨询的小结,还有阶段性小结。每次咨询前预留几分钟,启发求助者总结一下,通过这次咨询,你的收获是什么。咨询师可以借此总结自己的咨询过程,哪些地方需要做调整,这个设置非常重要。小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咨询师在咨询中感觉走不下去了,或者在那儿绕弯,这时候可以停下来进行一个阶段性小结。在小结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求助者都进行一次梳理,往往就会发现新的方式。
 五、付出才会珍惜——关于付费的设置
 付费是心理咨询有效机制之一,也是求助者主动解决自己问题的承诺,更是规范心理咨询、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当下应力推付费个案,使咨询机构可以通过个案养活自己,这样才能避免当今咨询行业个案很冷清、培训满天飞的乱象。每个咨询师都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曾经做过大量公益咨询,发现公益咨询也有弊端,首先是求助者不珍惜这个改变的机会,咨询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其次,有的求助者有了一点改变就不坚持,系统咨询被打断导致问题一再反复;再次,也有求助者觉得不收费的肯定就不够专业,或者咨询水平不好,他们甚至还没开始咨询就跑掉了。所以心理咨询必须收费,咨询师如觉得不太容易开口,可通过展示机构价格表、助手办理、互相转介的办法来实行。
但是对于初学者,因没有把握而不敢收费的情况确实存在。笔者认为,初学者可以做免费咨询积累经验,但务必向求助者申明你目前只做实习咨询,或者是心理问答,你会尽力帮助他,但你不能保证咨询效果。你这样说了,求助者会因为你的坦诚对你刮目相看,也会因为你的说明而增加对整个咨询行业的信任。我们都知道蝴蝶效应,每个咨询师的言行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初学者要有行业意识,慎言慎行。
有的咨询师是双重身份,比如学校的咨询师、社区的咨询师,这种情况你在上班时间做咨询可能不能收费,但是为了让咨询更有效,可以使用“代币法”——让求助者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公益服务,这样他才能珍惜咨询的机会、更努力地改变自己。业余时间咨询师挂靠咨询机构,可按机构标准做付费咨询。
       六、依靠系统的力量——动员社会支持
      我们知道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亲朋好友,同事家人对案主的影响不容小觑。而且咨询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个案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有时甚至那个带他来的家人问题更严重。这时候就需要依靠系统的力量,比如家庭系统,孩子、家长应该作出共同的努力。
      比如说婚姻问题的咨询,一般都需要夫妻双方一起参与咨询,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他问题也一样。有个求助者高中毕业在家多年无所事事,生活极度依赖母亲,咨询过多次没有效果,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问题。这个个案我同时用了2套咨询方案。一套方案是我定的,是咨询室内的方案;另一套方案我让个案和父母一起商量制定,是关于行动改变的计划。后者是个循序渐进的方案,包括让案主先在他妈妈开的小店帮忙,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他自己独立经营这家小店,再过渡到和爸爸妈妈分开居住,自己照顾和养活自己,并配有进度时间表,以及父母监督执行的承诺。求助者在全家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改变。这个个案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很难有真正的效果。
家长带孩子来咨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家长也有问题,甚至问题更大。这时候咨询师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以了解孩子情况的名义,与家长建立联系,慢慢引导家长也来咨询。动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可以贯穿整个咨询过程,当然前提是需要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如求助者不愿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在做咨询,则不可为。若求助者愿意,在收集资料阶段,咨询师就可以同时向其重要他人收集资料,比如家人、同事、朋友、老师等,咨询过程可邀请他们配合,帮助求助者改变。危机干预就一定要这么做,必须有家人的一致配合,咨询师需要对家人进行一个培训,告诉他们怎样做对案主是最好的。
七、别具“匠心”——象征性技术的设置
有人说咨询师是“工匠”,所谓工匠一定具备了独特的技术技能。咨询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象征性技术,比如沙盘、OH卡牌、绘画、意象对话、催眠等,不仅能很好地展现你的专业魅力,还能更有效地帮到求助者。
所谓象征,就是我们潜意识中原型的投射。这些东西有时候是我们的意识层觉察不到的,通过一些象征就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沙盘、绘画、OH卡牌等都是投射,都是咨询的一种工具。象征的意义会带给求助者瞬间的顿悟。比如说,让她摆放沙具,摆放她和老公的关系,她突然选了一只狼代表老公,选了一只可怜的羊代表自己,那么摆上去之后,求助者会突然顿悟到一些东西。比如本来是师生关系,让她分别选择两个沙具代表她和她的学生,她给自己选了一个妈妈的形象,而给学生选了一个坐在摇椅里的婴儿等。这些东西通过我们的意识层,通过我们的分析、判断,往往不太容易达到这样的目标,但是利用象征性技术却可以获得瞬间的顿悟。
心理咨询是科学加艺术,艺术就是创造。就像电影《英雄》上说的:一个剑客最好的方式就是手中的寸草都可以拿来当做利器。随着咨询水平的不断提高,咨询师会产生灵感,真的是一张纸片都可以拿来做咨询。除了现成的象征性技术,咨询师完全可以独创一些象征性技术,不直接说问题,而是把原理和改变机制用象征化的手法演示给求助者。比如失恋的求助者一直说放不下那段感情,很痛苦,咨询师突发灵感,让他高举一件东西在旁边等待。求助者累到不行的时候就放下了,咨询师问:为什么没经同意就把那件东西放下了?求助者说“累了么,就放下了”——这时候他就有了一个顿悟,明白了感情也会有衰退期,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就会有勇气去面对当下的痛苦,这比你在咨询室跟他说任何道理都管用。
象征性技术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更大,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很难跟他用语言交流他的困扰,但通过沙盘游戏、绘画、OH卡牌等技术,就可以很有效能地看清和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
  
 
 
后记:我从2008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虽然“半路出家”,但是非常热爱心理咨询这份职业。做过公益咨询、网络咨询、兼职咨询公司客服和咨询师,现在自己注册工作室。一路走来,有很多体会和感受,但因为忙和懒,一直没能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所以非常感谢EAP学院,感谢李不言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
与心理咨询结缘,很多时候都是被推着前进。此文诞生于实战班整合月的分享,当时做完ppt也没有时间弄讲稿,跟着大纲随意讲,如果不是李老师后来又布置写论文,也不会再一次进行文字上的整理。此文与我在课程分享里讲的稍有不同,根据李不言老师的点评做了一些调整和修改,有些地方还用了李老师的原话,这让我在写稿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收获,再次感谢李不言老师!
还要感谢当天晚上负责文字记录的李美变、赵棋、郭秀娟、姚丹老师。其实那天正好也轮到我负责文字记录,原本承诺完成自己这部分的文字记录,但因为出差在外,未能履行职责,也没能提供讲稿。几位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听录音整理记录,为我撰写此文提供了便利。还有我们衢州组的杨冬梅等老师,小组讨论等交流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收获,非常感谢!愿和大家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毛晓英:浙江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浙江江山聆听话廊心理咨询服务部创始人,浙江衢州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咨询部副部长,中国应用心理学普及与服务工作者,中国EAP学院签约心理咨询师,中国EAP学院实战型心理咨询师提升班学员,自和谐心理学研究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站郑重声明:作者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