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研究应用

自助者 天助之——森田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冯倩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EAP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陆女士今年32岁,硕士学位,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开朗上进,待人温和。四年前结婚,由于工作原因,一直与丈夫分居异地。陆女士爱好颇为广泛,也很会享受独处的时光。后来,她加入了摄影协会,采风期间,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繁忙的社交,风光无限,也逐渐改变了陆女士原有的生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陆女士忽然与我约见。这使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我的预计。可她看起来并不颓丧,妆容精致,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思维敏捷。作为职业教师,她有很强的控制力和驾驭自己不至失态的本能。只有隐约可见的黑眼圈,使我意识到在她“强大”、无懈可击的外表下,一定隐藏着什么“重大”的心事。

 

    短暂的寒暄过后,我并没有直入主题,转而问她最近是不是很晚才入睡。她直言不讳地说,最近几乎失眠,但还不至于影响工作。排除失眠,单从身体状况,情绪状态,乃至于社会功能方面判断,可以很快排除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她似乎又故意掩盖着什么,这种欲盖弥彰,使我对她的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面风平浪静的陆女士,就像等待推到的多米诺骨牌,她需要一次彻底的释放与清空。

 

    作为陪伴陆女士多次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已经建立了咨访角色中良好的信任关系。她说,是自己本能的求生欲望,才不至于堕落,而是转而求助于我。她能及时反省自己,因势利导。她对心师的需要,并非在精神错乱不可收拾的境地里,而是完全出于想过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我只是引领、协助她寻找自己,我几乎可以预料她现在生命质量的健康与茁壮。但是在那一次,让她说出心事前,她还是哭得像个孩子。

 

    一个咨客可以放掉尊严,在心师面前肆无忌惮地流泪,这对心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劝她停止哭泣,反而不断地递给她纸巾,鼓励她,哭出来。顺其自然的情绪流露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我是森田疗法的受益者与实践者,与其说森田疗法的老家是日本,倒不如说森田疗法的故乡是中国。古老佛教中禅宗的“内观”与“顿悟”就是顺其自然的一种体用。如今,诸多心理学专家注意到这个规律,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心理学领域。意识到情绪有它自然消长的过程,而不对抗,是疗愈的开始。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理智上的理解必须要配合感情上实际的体验才会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

 

    在咨询过程中,我不会劝止咨客,诸如,“想开点,不要悲伤”此类言说,每一个人他现在经历的,就是他应该经历的。强制一个人的悲伤也许会错失一次悟入自我,觉醒真相的机会。每个人内在都有没有经验完的部分,就是负荷。它会永远干扰着我们的生命品质,直到我们经验完为止。一个人能在当下体验完一直干扰着他的部分,就会不断地觉知自己。允许让自己看着自己内在有情绪的部分做它自己。无论它是什么样子,就允许它。它就像个小孩子,你允许它,它就觉得没意思,不玩了。

 

    之后的三次咨询,几乎每次开篇,陆女士都要经历一些情绪的释放,这和她之前无懈可击的女强人作风截然相反,我想,她已经准备好要对自己内在的伤痛做个了断了。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陆女士婚后与丈夫一直聚少离多,夫妻相处还算和睦,丈夫家境丰裕,一直劝陆女士辞去工作与之共理家业。陆女士是教学能手又是单位骨干,自然不可能放弃工作。这些年独身在外,有不少条件优越的异性对其大献殷勤,加之丈夫信任,索性就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当然不乏才华洋溢事业有成的痴情种追求,她对这些人不迎不拒,只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打发无聊的空虚时光。而在摄协举办的一次采风中,他认识了一位男士。这位男士身居高位,饱经世故,又与陆女士同住一个小区,对她更是照顾有加,一来二去,两人感情升温,发展迅速。目前这位男士已经与原配妻子离婚,欲与陆女士谈婚论嫁。这位男士,当然不知道陆女士已经结婚多年,而陆女士的丈夫自然也不知道这位男士。一方面,陆女士饱受道德的审判与良心的谴责对丈夫深怀愧疚;另一方面,又对这位男士的温馨体贴表示无法抗拒,甚至也觉得对不起这位男士。她无法想象,两人知道彼此后,双方地震的场面,时常陷入深深的恐慌与焦虑。她有强大的自制力,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这件事隐藏的天衣无缝,只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然而,与这位男士起初的相处是快乐的,日子久长了,男士自然暴露了对他的占有欲与猜忌心,两人打打合合,陆女士已经在相处中看出这位男士并不适合自己,却总也分不了手……

    

    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重获新生。这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在这几次的哭诉中,我断定她已经愈合了一半。每一次眼泪的冲刷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三次下来,我看到她压抑重重的负面能量在释放,看到她那颗愿意救赎自己的心被泪水拍打地愈发晶莹剔透,看到她不再伪装自己,毫无避讳地对我说出真相。她需要的是这样一个陪伴者,在她困惑的时候,温暖地对她:说下去,我在。

  

    “其实,你已经做了决定。”  

    “是的,分离是迟早的事。”

    “是什么还导致你不放手呢?”

    “虚荣心。我享受被人赞美与追逐的快乐。”

    “如果这快乐很快就会演变成一场麻烦,你还依然享受么?”

    “我已经看到了这场麻烦,但我已经习惯他的陪伴,重回独身的异地生活反而不那么容易适应了。”

    “那么,你觉得诸多不适应中,什么是你无法面对的?”

    “孤独。我得承认,我害怕孤独,我害怕孤独衍生出来的空虚,让我觉得无助。但我目前还不愿意回到我丈夫的城市,我有我自己的事业,不愿介入他们的工作。

    “好。既然你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决定,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理分手后遗留下来的念头和情绪。”

    “是的。我想对自己有个交代,清空不必要的人事与关系。但同时我心中充满恐惧,无法面对单独的自己”

 

   各种对抗与矛盾围绕着陆女士,这让我想起了禅宗的一句话:不除妄想不求真。往往在我们升起一个念头的同时,又升起另一个念头来打压,如此对抗,头脑当然不得安宁。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心,结果使自己陷入神经质的漩涡,集中注重于令其感到厌恶的情感,并不断压抑这种情感而受到强化。所以,她首先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面对单独的自己,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有的咨客会经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一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极端的完善欲增加了自己的负罪感。要改变这一点,就要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自私的狭隘之心,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不是单靠理智和意志就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做不理智的事,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重自己采取的行动。从心理上放弃对立观念的抗拒,并接受这种心理现象,避免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冲突之中。还要认清症状形成的发展和规律,接受这种规律,“为所当为”,觉知自己的每个当下,带“症状”生活。“症状”自然迎刃而解。

 

    陆女士的案例,让我想起多年前学到的阿玛斯关于“坑洞”的理论。这正是我想与她分享的,一种全新的认知。

 

    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

  

    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很少有人能填满你所有的洞。你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人与活动,但他们仍旧无法填满你所有的洞。仍然会有一些坑洞存在,而这会造成你的不满足感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坑洞是无法被彻底填满的,只要对方有一点变化,或者说了某些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就会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会再度感觉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认为我有任何价值。”你感到愤怒和受伤,是因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来。因此,不满足感会一直持续着,是因为对方无法永远填满你的洞,特别是对方也需要你去填满他的洞。

 

    如果能直接体验到这份失落和分离的感觉,你就有可能认清那些能填满你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能跟这份失落感中的痛苦共处,而又不试图以别的东西掩盖它,你就会感受到那份空虚。你会感受到而且会看见那个洞。如果你允许自己去体会那份不足和空虚,你就会发现自己最根本的部分,并且能一劳永逸地填满那个洞。甚至不能说是填满,而是从此清除了心中的坑洞,不再认同那份匮乏感了。这么一来你便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你和你早已丧失的某种本质重新连上了,以往你一向认为只有靠别人才能办得到。

 

    逐渐摆脱依赖的旧习,期间反复,是一次深邃而艰苦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的口号,而是用整个感官去深入生活,体察动荡与失落,最后回归自我。而陆女士唯一的出路,就是面对。认出,接纳,放下,起初那一个月,每当情绪出现,我一直陪伴着她练习这个简单而重复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她不再来找我。

 

    我们总是战胜空间,却对时间无能为力。我站在堤岸边,想起你的声音,仿佛听见时间经过耳畔,微微吹起发梢。我已经在时光里旅行了这些年,再想起你的时候,已有海枯石烂的感觉。 因爱生怖,概因人在其中,心生挂碍,颠倒梦想,而结局永远不会按着你的愿望实现。 但是,我想告诉你,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我总是能够明白你。如果不能陪你一起飞翔,但愿还能给你一双翅膀。”

 

    后来,我在她的文章中,看到了这句话。

 

【作者简介】冯倩:中国EAP学院实战型心理咨询师提升班学员,和谐心理学研究应用委员会助理研究员。

 

本站郑重声明:作者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