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间管理的乐趣,就是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使学习有效率,生活有规律,闲暇时光有意义。
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文/子 子 专家支持/李不言
来源:《家人》杂志2011年第8期
每对父母都深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比如分配好工作和管孩子的时间就绝不会手忙脚乱。但有再棒的时间规划也毕竟精力有限,因而关注孩子自律的这一环节、让他们不论在假期还是平日都学会时间管理告别拖拉和磨蹭,不仅父母们能省心很多,孩子也能掌握更多的独立技能。
磨蹭孩子真磨人
日常生活中,总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们一再催促孩子干这干那,但孩子却不磨蹭到最后一秒根本完不成任务。父母和子女各有立场周旋其中,仿佛一场互不相让的角力,双方最后都疲惫不堪。
于是父母们开始质疑,明明对孩子三申五令要珍惜时间,怎么还会如此磨蹭懒散?或者以身作则地向孩子举证不少实例,怎么也都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其作用对于孩子竟形同吹完则已的耳旁风。
在本次话题讨论中,来自上海的肖素一率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女儿从小做事就比较磨蹭,曾经一度我们将她定义为慢性子,但遇到她喜欢的事,做起来似乎又比谁都积极。最令人头痛的还是寒暑假,除了跟同学出去玩,在家几乎看电视到深夜,白天干脆一觉睡到中午,剩下一堆假期作业临开学几天才来赶。本来我和老公考虑到女儿马上升入初二,应该更加尊重她的个人空间和意愿,但发现女儿自律性越来越差后,我也经常从旁提醒,不过说多了,女儿对我显然很反感。”
肖素一说完,讨论组里的父母们都表示感同身受,孩子无法做好假期规划、同时对父母的建议一概置之不理的情况,都令他们头痛不已。
北京的谢雅萍也提到:“我儿子念小学四年级,连平时也都惯先玩儿再做作业。早上起床光穿衣服也要十几分钟,也示范过很多次更节约时间的穿衣顺序,但他还是老样子。”
时间观念模糊的孩子,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条理性都十分欠缺,在一些团体活动中,做事效率也明显落于人后,因而“反应迟钝”、“做事拖拉”就成了他们的标签。但父母们的教导似乎又总让孩子心生抵触,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就是不想服从你
孩子们进行时间管理,其实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就像成年人的自律一样。可是,孩子在幼儿时期,几乎都是由父母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该怎么做,来构成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了解了更多的事物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更强。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跑出来后,看起来,就变成不高兴听父母的话。
不想服从的孩子们,一方面会想要打破对长辈们给他们设立的行为界限,自由发挥自我意愿;另一方面由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经常就会表现得写作业塔拉、起床睡觉去学校磨蹭、团体互动中慢半拍、帮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仅仅只是收拾自己的房间也都十分懒散。
但,既然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很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呢?好吧,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大多对此束手无策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年幼时期,更看重孩子规避危险和意外,却并没重视培养他们独立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也就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或者父母自己就缺乏时间管理概念无法以身作则,以及让孩子发展了并不喜欢的兴趣导致强烈抵触情绪等。
讨论组里表现得很民主的肖素一,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在女儿5岁前,都没有想过培养女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认为女儿会合理利用时间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但现实却给了她一个教训——青春期的孩子更为叛逆难管,却不能逃避问题甚至干脆放弃。
归根结底,孩子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中感觉到效率来带的乐趣,而培养孩子时间管理,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家庭亲子教育中,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分别针对性培养的观念。比如0岁~3岁的婴儿期、3岁~6岁幼儿期、7岁~12岁童年期和12岁以上青春期,根据孩子每个时期对外界的认知来分配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有意识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在做这些时体验到时间管理的效率性和乐趣。
特别提醒:制定时间表请注意!
1、 时间表必须和孩子共同制定、执行,告诉孩子轻重缓急原则,有分歧协商解决。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才是培养其独立性的关键。
2、 不同时期的时间分配也有所不同。注意开学前及开学后、期中考、期末考、寒暑假内不同的劳逸结合时间分配,要杜绝“一表到底”的死搬硬套。
3、 尽管父母承担监督职责,但更多的却是引导,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孩子,还可以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但记住,这事实约束的最低手段,重点还是言传身教。
时间管理的乐趣
所谓时间管理的乐趣,就是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使学习有效率,生活有规律,闲暇时光有意义。父母在帮助孩子树立时间管理意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孩子管理的方法。不妨来看讨论组内来自杭州的苏尚想的心得分享:
“首先,我自己就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人,很注重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拖沓和懒散。其实从儿子上小学起,我就有意识培养他的从自己的事情中分清轻重缓急的时间观念,并让他明白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上初中以后,学习任务加重,我又在每学期开学前,和儿子共同制定时间安排计划表。”
“我们会先计算出他所拥有的时间,然后把它分为两部分: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让他对时间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再列出学习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然后把学习任务进行时间分配。计划表完成后,双方签字认可。儿子基本上能够在学习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而闲暇时间只要不违背原则,我都鼓励他自己安排喜欢的活动。我会培养他阅读,绘画,听音乐等兴趣爱好,但并不要求他一定要有很高的造诣,只是作为他的个人才艺修养,让他的人生体验更丰富。如果他想要看电视和上网我也不反对,只是耗在上面的时间如果太长,我就会建议他多余同学、朋友出游,亲近大自然,感受更多乐趣。”
由此可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明确时间概念、做好规划管理并非限制孩子的个性和喜好,重点还是让孩子体会时间管理的好处。而父母教给孩子方法时,自己也得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加以引导,直到孩子学会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再彻底放手。
向拖拉说再见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要经过父母帮助管理到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这中间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有时往往不能抵御外部事物的诱惑,从而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和要求。因此,要使自我管理成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习惯,需要父母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从不同年龄阶段发掘、锻炼孩子自我管理的约束力和意志力:
0岁~3岁婴儿期 低幼孩子尚在他律阶段,需要父母从旁观察、协助。可以观察他们的生物节律为他们建立一些起床吃饭睡觉的规则,并常对他们说“7点钟了,宝宝该起床了”之类的话,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时间的认知;
3岁~6岁幼儿期 孩子逐步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认识,可以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如按时吃饭、作息、去幼儿园,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告诉孩子做任何事前先思考,比如穿衣服时还要穿袜子,所以打开柜子时一并拿出来就更节省时间;
7岁~12岁童年期 步入小学后,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常规训练,陪孩子拟定读书计划或学习表。如果发现孩子写作业拖拉,则要检讨是否给孩子压的学习任务太重,如果孩子在此时感觉作业永远写不完,则会产生能拖则拖的厌学情绪;
13岁~16岁青春期 这是孩子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折期。可以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安排时间。如果效果不佳,父母可以记录下真正的问题及盲点,如果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太多,请孩子改善;如果读书效率不佳,就要考虑改变读书方法。
对于尚未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个成长阶段,家长都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每个人对时间的认知不同,要教会孩子进行实践管理,就要了解孩子对时间的认知。比如孩子什么时候最能发挥效率,就鼓励孩子把重要任务安排到这个时候来完成,还可以让孩子每天花点时间,想想明天要做什么?这周要做什么?这个月要做什么?让孩子养成每天思考自己的人生计划的习惯。最后请记住,没有“拖拉”的孩子,只有不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方法:和孩子制定时间表
事项
时间(00:00~00:00)
|
每日任务
|
达成目标
|
|
|
|
|
|
|
|
|
|
|
|
|
开学期□ 期中考□ 期末考□ 寒暑假□ 开学前□
|
【备注】
1. 时间表必须和孩子共同制定、执行,告诉孩子轻重缓急原则,有分歧协商解决。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才是培养其独立性的关键;
2. 不同时期的时间分配也有所不同。注意开学前及开学后、期中考、期末考、寒暑假内不同的劳逸结合时间分配,要杜绝“一表到底”的死搬硬套;
3. 尽管父母承担监督职责,但更多的却是引导,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孩子,还可以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但记住,这只是约束的最低手段,重点还是言传身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