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心理视点 > 专家专栏

李不言:孩子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没用?

李不言    2011年03月13日    来源:不言心理网

 

最近经常接到家长这样的求助:“我的孩子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没用?”
孩子是否觉得自己有用,这涉及到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叫做自我价值感(self-worthself-esteem)。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是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的程度。自我价值感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均产生作用,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
自我价值感往往以“积极的或消极的”或“赞成或不赞成”的二择一的形式出现。对自己基本持积极或肯定态度的人,我们称之为具有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基本持消极或否定态度的人,我们称之为具有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当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不足,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违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家庭教育方式。人的一生中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是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由于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孩子的自主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言行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二是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生理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造成心理活动的诸多矛盾和不适应,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两次反抗期是孩子自我价值感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极易导致自我价值感受挫的高敏感期。对此家长和社会应予以正确认识,要明白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和必经途径。对孩子的“say no”要充分理解、包容和尊重,而不是如临大敌,横加指责,粗暴打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对孩子过度的包办。对孩子无限度、无节制的爱,其实是一种“非爱”。父母像老母鸡一样把子女紧紧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无休止地包揽子女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向社会,自我价值感顷刻之间就会坍塌。我们已经屡次尝到过度包办的苦果:女大学生因不会剥鸡蛋皮而自杀,博士生因不能生活自理而辍学,外出参加招聘的大学高材生和家长走散而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第三,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了一个经典的公式:自我价值感=成就/抱负。这就是说,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抱负,不仅不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学会弹钢琴——“你的英语还不行!”孩子考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孩子评上三好生——“咋没当上班干部?”高明的家长相信好孩子都是欣赏出来的。孩子哪怕取得微小的成绩,也要发自内心地给予肯定和赞赏,以帮助和教会孩子形成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第四,家长的“咒语”。有些话做父母的是不能随口说的,比如:“你这个孩子真没用!”“什么事情到了你手里也会变糟!”父母的这些话,会成为孩子一生都难以挣脱的“魔咒”,孩子不知不觉就会应验了你的“咒语”!心理学上有一个期待效应,那就是,如果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用的人来尊重和信任,孩子就会真的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反之亦然。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