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谐理论要点
自和谐理论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 自和谐主要包括自体和谐、空间和谐和时间和谐。
(一)自体和谐。
人体各脏器之间要和谐相处,各种营养元素、能量等要均匀、协调分配。人体有自我平衡、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协调等医疗功能。人体的这种自我协调功能,是天生的、主动的、条件反射式的客观行为,是大脑、神经、经络、血管等组织器官本能的行为。
机体某些器官的器质或功能性破坏,在能量代谢方面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器官也会向大脑皮层发放恶性信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某些生理疾病,会合并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失调;某些所谓身心疾病往往伴随抑郁症状,如溃疡性和痉挛性结肠炎患者总是灰心丧气、愁眉不展。同样地,带有歇斯底里和神经症倾向的病人,由于容易接受暗示而破坏了机体的心理防御和免疫能力,从而导致器质性病变。
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也要和谐均衡。三者失去协调,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失常。
(二)空间和谐。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主体,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源于自身的区别,而是环境差异产生的多样性。一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桔生江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由于适应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才出现了各色人种。一是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深刻的,也是最难以适应的。空间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很大,人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采取主动的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三)时间和谐。
每个个体都有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时态具有连续性、逻辑性、统一性。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要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这就是人与时间的和谐。
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时间)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时间)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自和谐理论认为,实现自和谐,达到自体和谐、空间和谐和时间和谐,是个体一生的任务。只不过在成长的某些特殊阶段,完成某一方面的和谐会上升为人生特定阶段的突出任务。这几个特殊阶段是: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中年转折期(大约始自40岁左右,历时长短因人而异)。这是人生中的三个关键时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要发生质的变化。
1.幼儿期——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实现空间和谐。
由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从婴儿期极乐意纠缠于母亲怀抱发展到逐渐拉开与母亲的距离,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到想去的地方、接触想接触的人或物,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突变,自主感、主动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他们整天热衷于童伴间的追逐、打闹,把过剩的精力消耗在能够展示自我体力、技能等方面的游戏之中。
对自我的肯定间接带来了对父母的违拗。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等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2.青春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自体和谐。
人进入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如具体表现为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心理性闭锁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一系列矛盾现象。这诸多的矛盾和不适应,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度的苦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观世界,开始强烈甚至是苛刻地审视自己的外貌、体征、能力、人格特征等,时而自我欣赏,但更多的是自感不足;时而激情满怀,但更多的是沮丧迷惑;时而我行我素,但更多的是寂寞孤独;时而自我感觉良好,但更多的是过分夸大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总之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表现出“角色混乱”的特征。
因为发展的不协调,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迁怒于其他成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必经途径,对此家长和社会应予以正确认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的特殊转折期。
3.中年转折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实现时间和谐。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故有“中年期危机”之说法。中年的危机感主要是表现在时间上的危机感,是面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迷茫。在我国民间长期流行着的一些说法,如“人过四十天过午”、“人过四十不学艺”、“人到中年天到秋”等,更一度给中国的中年人带来了诸多消极的暗示,加重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焦虑、疑惑。在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大多数人都要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脚步,回顾自己曾经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方向。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做出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全盘的调整、扬弃。
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转折和考验。完成这一转折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人的一生经过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应该说是才完成了生命的炼狱过程,从而步入享受生命的新阶段。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这最后的转变,最后只能在迷惑和怨恨中抑郁而终(这些人在更年期将表现出强烈的烦躁和不适应);有的人很快完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对人生蓦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体验到了一种混沌顿开、大彻大悟、渐入佳境之感以及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悸动,实现了自我与空间、自我与时间以及自体的完美和谐。
自和谐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1、最实用的咨询理念:求助者才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大师。听是助人,说是疗己。
2、最基本的咨询目标:自我接纳。
——所有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源于个体对自我的不接纳;
——心理咨询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求助者完成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自我改变、自我和谐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我接纳的要义是接纳完整的自己;
——自我接纳的前提是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快乐是在提示我们珍惜,恐惧是在提示我们保护,焦虑是在提示我们重视,痛苦是在提示我们改变……
——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世界。
——帮助求助者完成自我接纳,既是咨询目标,更是咨询策略。
3、最有效的咨询方法:至法无法。
——咨询师是用整个人来做咨询而不是技术;
——有一千个咨询师,就有一千种咨询方法;
——有一千个求助者,就有一千种咨询方法;
——心理咨询是接纳、发现而不是治疗;
——问题是能量,咨询是艺术。
常用的咨询方法如:
落地法——放弃漂浮,回到元点;
驻留法——停留于自己的情绪,觉察;
蝉脱法——做自己情绪的旁观者,超悟;
联结法——打通情绪脑和意识脑之间的通路,穿梭;
归位法——在迷失的时间、空间中找回自我,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