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士发现一个无法理解的奇怪现象,那就是,精神分析学派在内地热度不减,长期被一些人奉若至圣法宝,而在海外却因效果不佳、危害较大而频频受挫。“内热外冷”的精神分析学派,究竟有哪些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呢?
首先,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加重。
不恰当的精神分析治疗,可能导致患者的心理创伤加重,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经历错觉、社会功能损害等。对于正常人来说,精神分析可能带来未预见的负面影响,如加重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其次,可能导致分析师或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冲突。
精神分析可能加剧分析师与患者间的冲突。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分析师和患者之间可能产生正移情或负移情,这可能导致治疗过程中的冲突和困难。精神分析过程中的退行和移情可能导致分析师或治疗师受到伤害,如被患者怠慢、不合作或直接攻击。
第三,理论局限性可能导致治疗无效。
由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如不可证伪性、过分依赖观察和归纳、忽视科学验证,而且用来验证、支持其理论依据的个案样本缺乏随机性和代表性,难以排除研究者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先验假设选择取舍证据的可能性,导致无法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甚至加剧症状。所以,总体上来说,人们认为精神分析的疗效不是很确定。
第四,疗程长,花费高,且服务对象的选择面较窄。
业内人士坦言,只有少数具备“精神分析头脑”的人,通俗讲也就是相信这个流派的人,才会成为适合的分析对象,所以,时间长了难免就演变成圈内的“自娱自乐”。还有就是,精神分析疗程长,花费高,是一种贵族式的“高消费”,尤其难以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
第五,会误导一些人心安理得地选择“躺平”。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诞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所以它片面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和幼年经历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控力和社会环境等重要因素——这种“孩子哭了怪他娘”的论点,对缓解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确实能产生一时效果,但也极易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宿命”。一句“这不是你的错”,让一些原本就不想在生活中承担自身责任的人,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动,从此甘愿做一个命运“外控者”,心安理得地选择“躺平”。
有问题才有发展。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心理学的发展才没有停留在精神分析“一花独放”、“独揽天下”的阶段,迄今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把人看作动物”的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看作机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把人看作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等阶段,正在步入“把人看作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派阶段。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