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AP学院 首页 > 心理视点 > 专家专栏

李不言: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

李不言    2020年05月22日    来源:公众号:eapedu

 

三、未来心理学的几个颠覆性假设

 

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势必迎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未来心理学的模样正日渐清晰和充满自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上帝至上到理性至上、再到心性(人格)至上和系统至上

纵观人类对世界以及自身的认知发展史,可以划分为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

在西方,一般把17世纪以前看作是前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笃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类和万事万物的主宰——我们将其称之为“上帝至上”阶段。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们开始认识到,原来这个世界是由一些独立于人和上帝的法则所主宰,人类可以通过一套客观和严格的科学程序发现这些法则,掌握控制世界的基本规律。随着“上帝已死”的惊呼,人类全面步入了以“理性至上”为基本标志的现代主义时期。

理性至上的观点,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最具实质性的影响和贡献,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立和广泛应用。

但是,心理学的发展绝不能满足和止步于此。

科学和理性,毋庸置疑能够有效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亦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点看来,科学确实是无所不能的——围棋人机大战,输的一定是人类;可是,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科学却又显得一无所能——计算机炒股鼻祖的破产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投资理财绝对不能听经济学家的话。马云在一次在演讲中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企业家因为听了经济学家的话而成功,相反失败的例子很多。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现代主义心理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不是理性的,至少不是完全理性的。

 认为,主体间性说可以视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发起挑战的“第一枪”。通俗地讲,主体间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心性,而心性又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遗传特性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身心组织系统。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性(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类的心理和思想特质,正在从神性化、理性化全面转向心性(人格)化。未来真正主宰这个世界的力量,不是虚无的上帝,不是冰冷的理性,而是温润的心性(人格)。

与心性(人格)至上同样逐渐引起心理学重视的,就是系统至上而人格正是宇宙间最深奥、最博大的系统。

心理学现象的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1984年苏联心理学家Φ.由洛莫夫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一书中,从心理学的方法论方面也提出了系统观点问题,认为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的条件已经成熟。

人类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生命都不是一座孤岛。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人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在的系统,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家庭、组织、人格这三大系统囊括了个体出生和繁衍、生存、发展和生长的全部系统。个体在自己的家庭系统中获得并延续生命,在相关组织系统中获得生存及发展,在自己的人格系统中获得持续一生的成长。三大系统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成。万法唯心造。人格系统无疑是对其他系统起着决定性、主导性和统领性作用的“指挥系

、从人格的物化到人格的回归“物化人”正淡出历史舞台,天下归心,情感无敌

在玛雅人预言的五个文明中,最后一个文明时期叫做情感文明,也就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文明——人类会使用情感。

以追求食欲和性欲满足为本质的兽性人,和以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为本质的理性人,都是被物化的人。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一个仅是依靠生理和物质满足来获取幸福的时代正在结束。人类的心灵正在逐渐挣脱物化的奴役,实现人格的全面回归。

 随着物质需要的全面满足以及个体自由支配时间的越来越多,人们不仅无须再为了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扭曲自己、压制同类,同时,人们更乐意创造多种条件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成为可能。在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感受和充实。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将永久地入驻我们的生命。

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是1970年由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1998年美国的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正式提出体验经济理论。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延伸,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类经济形态,强调顾客的感受性满足,重视消费行为发生时顾客的心理体验。

体验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非生产性。体验是一个人在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量化,也不能象其它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二是短周期性。体验经济的生产周期不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那样是以年、月、日等为单位,它是以小时为单位,有的甚至以分钟为单位。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体验经济,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时长设置通常是50-60分钟左右。三是互动性。体验经济是某个人身心体智状态与那些筹划事件之间的互动作用的结果,顾客全程参与其中。四是不可替代性。体验的需求要素是感受。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径历。五是映像性。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体验者打上深刻的烙印,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六是高增进性。在自己家里和在优雅的咖啡屋里饮用一杯咖啡,价格会相差几十倍以上。

我们可喜地看到,国民快乐程度正在影响各国政府决策。从2012年开始,联合国每年都会公布年度《世界快乐报告》,希望将各国快乐程度量化,借此影响政府决策。

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无因无果、互为因果:世界的不确定性、非定域性和时空不可分隔性将成为未来心理学的共识

牛顿世界观带给我们树状思维,事物的发展就像根茎叶般因果脉络有序的;量子理论带给我们块状的块茎思维,这儿没有因果、没有中心、没有层级、没有确定,只有相关、只有链接、只有流动,任何点都可以也应该建立链接,相关就应该链接。

以往我们的数据分析更喜欢依据图表上面连续的线条作出分析和预测,这种线性的分析是小数据时代的一个惯性思维。这个惯性思维,就是牛顿世界观里物体运动惯性的反应和运用。而大数据技术的世界观是基于量子理论的,所以事物的发展是不确定性,数据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非因果的,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也可能是关联和有影响的,就像超距现象一样。

大数据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探索世界的方法。大数据技术中相关性代替因果性,混杂性代替精确性。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写道:“我们没有必要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发声”;“相关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他认为: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上面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找到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够预测未来。

世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世界的不确定性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在1819世纪基本上统治了科学界和心理界。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

我儿子快要被退学了,我该怎么办——

儿子快被退学儿子各科成绩不好→儿子不喜欢学习→妈妈要求太苛刻→妈妈事事不甘落后→妈妈打小就希望获得父母的喜爱→妈妈和自己的妹妹存在竞争→在妈妈三岁时妹妹出生了……

量子力学质疑微观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论则紧接着否定了包括宏观世界拉普拉斯(Laplace)式的决定型因果律。现代混沌理论研究表明,世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一个确定性非线性系统在没有外部随机作用下,系统自身竟然内在地产生出随机性(内在随机性),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确定性自己规定自己为不确定性,确定性系统自己产出了随机运动。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混沌现象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比如“蝴蝶效应”对天气的影响,继而用于人文及社会领域,如股票市场、教育等。混沌学揭示了我们传统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复杂系统中干扰是不可预测的,任何微小的扰动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世界非定域性。包括爱因斯坦都认为,在一个地域的事件,不能影响遥远地域的另一个事件,叫定域性。但是,量子纠缠等许多实验发现,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可以瞬间影响到另一个地方,也就是事物的非定域性——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牛顿世界观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因为牛顿世界观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机械性的、定域的,是需要直接关联的。

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成员关系及这些关系的处理过程,是超越了现实生活里的时空限制的——相隔数代几十年、身处不同地域的人能够在同一时空出现。

时空不可分割牛顿力学认为,水温的升高和物体的运动是平滑和连续的。但是量子力学发现,能量的传递是不连续的,有一个最小的份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芝诺悖论,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总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可能到达终点。按照这个逻辑,神话中最善跑的阿基里斯永远也不可能追上乌龟。这个悖论的假设是,时空是连续的,在数学上是可以无限分割的。但依照我们的经验,这个悖论显然是不成立的,时空不可能像数学计量一样无限地被分割,所以世界具有一体性,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样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现在只是过去时态的延续,是过去时态的未来,也是未来时态的过去。而未来只是现在时态的延续,今天的未来终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你的未来穿越过去,决定着你的现在,影响着你的未来……

公元2029年,经过核毁灭的地球已由电脑“天网”统治,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人类在领袖约翰康纳的领导下与天网英勇作战,并扭转了局面。“天网”为了改变这一切,制造了时光逆转装置,派遣终结者人型机械人T-800回到1984年, 去杀死约翰的母亲莎拉·康纳,以阻止约翰的诞生。约翰发现了一这阴谋,攻占了实验室, 战士凯尔里斯自愿通过时间通道回到1984年保护莎拉……

——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终结者》(又名《未来战士》)情节

四、人格的“宇宙化”和宇宙的“人格化”——未来心理学将会成为各学科研究之母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写过一篇震动全校、被他的老师杨昌济判了100分(后来又给加了5分)的作文名为《心之力》,开篇写道: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

梁启超也说:“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梁启超,1922)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就是自然和宇宙的代表。天地大宇宙,人则是一个小宇宙。人和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通的,做为宇宙中的一份子,人类一切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宇宙不是一个死寂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自组织、自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宇宙全息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无独有偶的是,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Karl Pribram)也经由独立研究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知和行为生物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对大脑的称呼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英国《自然》杂志也曾刊登过一篇研究论文,证明宇宙的成长过程和结构与大脑细胞的生成过程和结构一模一样。研究报告显示,某些未知的基本规律可能支配着多种或大或小的系统,从脑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到社交网络的扩充,乃至宇宙的膨胀。

如其在内,如其在外;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

爱因斯坦曾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随着人类认知疆界的实质性拓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心理学将成为各类学问研究之母,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和基本准则。


热门图文
正在加载...请稍候
相关阅读
最新热门
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