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中国和谐梦 让心理学回家
“自和谐心理学”研究应用倡议书
(2014年8月23日在中国EAP学院首届年会暨全国员工心理援助热线启动仪式上)
一、历史呼唤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自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迄今仅有135年!短短百余年间,心理学的发展如白驹过隙,经历了“把人看做动物”的心理动力学、“把人看做机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做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阶段,正在步入“把人看做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阶段。
西方近代科学理念移植中国,才是百年间的事情。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中国心理咨询职业,迄今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颇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人潜心向西方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却不断有西方心理学家宣称:心理学的故乡在中国!
催眠术创始人布雷德等人都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其实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
分析心理学创立者荣格根据《易经》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两种倾向、四种机能和八种类型”,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类型理论;
沙盘游戏技术创始人多拉•卡尔夫把中国文化做为沙盘游戏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即使是做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加德纳,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还有,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的“与道同行”,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关于“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等,无不透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针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明确提出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自我中心论”,重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理念的具体体现!
实现后现代心理学“重建和谐”的目标,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心理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或许,在心理学发展的特定时期,历史特定性地把这个神圣、崇高而伟大的特定使命,放在这样一群特定的人身上——在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熏陶下,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建设的特定背景下,正在飞速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自豪,迫切想为中国和谐之梦奉献聪明才智的中国心理学工作者!
二、行业挑战
由于心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众多心理学流派的百家争鸣乃至硝烟四起,每个学派均宣称自己找到了真理——同一个求助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心理创伤所致,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是自我实现之潜能受阻使然,行为主义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习训练不够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认识不合理引起的……
《左传》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自然科学领域屡试不爽的从个性入手找出共性、再用于指导个性的研究方法,用在心理学研究上,却显得不再灵验。自然科学总结出的公式、定理,用于解决物质世界的问题,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可用于解决人的问题,就经常陷入“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尴尬和茫然……
为大众服务的名目繁多的心理咨询技术,却让普通老百姓无所适从:被精神分析流派视为“制胜宝典”的深挖创伤、情绪宣泄,不仅被认知行为流派所禁用,更是被后现代主义流派视为“大忌”……
这就是很多人面对心理咨询师经常发出的感慨:“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心理学第三势力领导人马斯洛在20世纪60年代就直言,心理学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几乎从一开始,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集中于探索人类情绪、行为和心理层面的病理。马斯洛认为,正确的方向刚好相反,我们应该去了解人类当中最好、最健康的样本,来增进对人的了解。
心理学能不能走出研究和应用的这一个个“怪圈”?
心理学能不能摒弃门派之见,让林林总总的研究成果“和为贵”,共同为实现人类的美好梦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倡议宗旨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兵法》里:“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羡林,2006)
从心理学的本质看,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心理和谐主要包括自体和谐、空间和谐和时间和谐。(李不言,2007)
和谐是全体人类的共同梦想,也是心理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其实质就是努力实现人类和谐的历史。心理动力学派强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和谐;认知行为主义追求认知、情绪、行为的和谐;人本主义心理学重建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后现代心理学提倡人与世界的和谐……
发出“自和谐心理学”的研究倡议,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或者“拍脑袋想出来”,更不是自立门派、博人眼球!
发出“自和谐心理学”的研究倡议,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拿来主义”;是整合古今中外一切关于“心”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让心理学为实现人类和谐之梦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努力克服心理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理论和应用相脱节的弊端,真正让心理学“有力、有用、有效”;是勇敢应对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对心理学提出的严峻挑战,满足人民群众对心理学知识飞速增长的需求,“让心理学关爱每一个中国人”!
发出“自和谐心理学”的研究倡议,是希望心理学不要固步自封、闭关锁“业”,所以我们诚恳邀请业内外精英把自和谐心理学视作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婴儿来呵护和培养,用您的聪明才智,为心理学添砖加瓦,圆人类心理和谐之梦,让“自和谐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修正!
四、现实需求
任何一种心理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心理学不是政治;但是,心理学从来没有离开过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同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各用人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医务人员、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家庭成员,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都应该采取措施,开展心理援助、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心理援助机制,积极做好心理援助工作”。
社会的和谐,关键是人民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必须把心理的和谐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自和谐心理学的提出,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适应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自和谐心理学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听懂、能用上、能见效!
五、任务目标
活动宗旨:圆中国和谐梦,让心理学回家!
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后现代心理学为“主干”,让心理学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研究解答当今社会对心理学提出的各种挑战,长成自和谐心理学的“茁壮大树”,结出自和谐心理学的“丰硕成果”,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心理学日益增长的需求。
任务目标:充分发挥中国EAP学院雄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师资优势和优质的社会信誉,从2014年起,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自和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并在实际应用上实现“百万千”目标——培养一百名自和谐心理学骨干讲师、一万名实战型心理咨询师、EAP执行师及系列专业人才,使自和谐心理学“进企业”、“驻机关”、“走社区(街道)”、“入校园”、“惠军队”、“下乡村”,为一千家党政机关、院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学服务,惠及全国半壁心理学市场。 |